近年来,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,互联网平台成为危险化学品(以下简称“危化品”)交易的新渠道。部分企业和个人在未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,通过社交平台、电商网站或自建网站非法购销危化品,给公共安全带来严重隐患。以下行为需引起高度重视:
1. **无证经营危化品**:根据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,从事危化品经营必须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。但在互联网上,一些卖家以“化工原料”“实验试剂”等名义隐蔽销售,逃避监管,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安全事故。
2. **虚假宣传与误导销售**:部分商家在平台上夸大危化品的用途或隐瞒其危险性,例如将易燃易爆品宣传为“普通工业品”,导致用户误用,引发火灾、中毒等事件。消费者需仔细核查产品说明和卖家资质,避免受骗。
3. **非法跨境交易**:通过海外代购或跨境电商平台购销危化品,可能违反进出口管制法规。例如,某些高毒性或爆炸性物质被禁止或限制跨境流通,若未申报或伪造文件,将面临刑事处罚。
4. **物流环节违规**:危化品的运输和储存有严格规定,但部分卖家使用普通快递邮寄,缺乏专业包装和标识,极易在运输中泄漏或爆炸。这不仅危害物流人员安全,还可能污染环境。
5. **个人私下交易**:在微信群、论坛等非正规平台,个人之间交易危化品的行为日益增多。这种“地下”交易难以追踪,一旦发生事故,追责和救援都面临挑战。
为防范风险,建议企业和消费者:
-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确保经营和购买行为合法合规。
- 选择正规平台和持证商家,核实产品信息和安全数据表(SDS)。
- 加强安全意识,对不明来源的危化品保持警惕,及时举报违法行为。
互联网便利了危化品交易,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构建一个健康、有序的网络购销环境。